本文由初始人生小编整理发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资讯持续更新,如需更多德国护士、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工签,日韩就业、德语、日语、韩语0基础学习培训等资讯扫描右边的客服二维码获取,初始人生实时提供咨询服务。
双元制高等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参照双元制经典模式创建的职业学院(或双元制大学),使双元制的合作学校从高中教育层次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二是在已有高等学校中引进企业与高校共建的一种双元制课程。这种形式将掌握科学理论知识与获得实际工作技能相结合,还确保学生获得具体的资格。
双元制高等教育延承了双元制经典模式的主要经验,如课程在两个学习场所实施,学生有两种身份,培养模式为工学交替,学习获得两类成果。进入 21 世纪后,双元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至 2019 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开设的课程数量有 1662 个,当年注册学习人数达到了 10.82 万人,合作企业达到了 51060 家。
德国双元制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融通的制度创新,代表了当前德国技能形成体制变化的新特点。它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双元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展现出诸多显著优势。首先,在费用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无需学费,这为许多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政府还会发放津贴,如资料中提到 “德国双元制项目,属于德国企业定向培养,项目生在实习企业和职业选校交替进行,其中 2/3 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1/3 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每个月享受补贴 800 - 1500 欧元,三年共补贴 30 万元左右”。毕业即就业也是双元制的一大亮点,“职业培训可以成为您进入德国就业市场的入场券。毕竟,一旦成功完成培训,公司将直接聘用约三分之二的受训人员”。此外,工作氛围相对较好,学员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公司,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对于有移民意向的人来说,双元制还提供了获得绿卡的机会,“通过三年的培训,可以留在德国的企业工作,只要在德国连续工作五年,就可以申请德国绿卡”。双元制学员毕业后留在培训企业的比例较高,正如 “每年有超过 50 万新生进入企业接受教育,超过 6 成的签约学生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培训企业工作”。
1.地理位置受限:双元制工作位置大多不在大城市,这给学员带来了诸多不便。正如资料中所说,“Ausbildung 的位置绝大部分都不是大城市的。德国几个大的城市,企业的 junior 岗其实是相对来说是不缺人的。要去双元制就要做好去村里(真的农村)的准备;房子不好找,没有娱乐生活,长通勤,对外国人 unfreundlich 等等等的问题都会变成日常”。
2.工作类型辛苦:双元制的工作类型多为护理和体力劳动工作。护理类工作日常通勤时间长,加班、换班、昼夜颠倒也是常态。而体力劳动工作也较为辛苦,“实际上绝大部分来做双元制的都是护理和各种类型的 Bauarbeiter,也是德国稀缺的职业,不过稀缺确实有稀缺的道理,这类型工作内容也比其他工作幸苦非常多。护理类工作很多是去 Altersheim 老人院,哪怕在城市里,日常工作通勤 2h + 是常态。加班,换班,昼夜颠倒也是常态”。
3.薪资不高:双元制学徒的薪资相对正式工较低。“实际去了就会发现你和正式工中间会有一条鸿沟,你兢兢业业上一天班,打着学徒的名义去做更多的事,实际到手工资是正式工 1/3,1/4 甚至 1/5”,这意味着学员需要将生活质量压缩到极致才能维持生计。
4.德语要求高:国内考过的德语 B1 等级与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德语差距较大。“在国内考过的 B1 和实际生活中听到用到的德语差距非常大,很多州不仅有德语有口音,而且他们的口语也不是完全符合语法规范的。如果德语读写水平一直停留在 B1 程度的话,很多合同都看不懂,非常容易因为各种推销电话,房租押金,水电网暖气等等日常琐事中吃亏。德语不好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在工作人际关系上也非常容易吃亏”。
在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高学历人才在双元制工作中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相对有限。虽然双元制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从整体来看,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根据具体岗位需求选择合适学历层次的人才。例如,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可能更适合低学历的双元制学员,而高学历人才在这些岗位上可能会出现 “大材小用” 的情况。
另一方面,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限制了高学历人才在双元制中的发展潜力。比如,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衔接还不够紧密,高学历人才在双元制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可能无法完全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合作企业类型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型和中型企业,而小型和微型企业参与度较低,这也限制了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选择。
高学历不能从事低学历双元制工作,这一规定在德国有着明确的体现。德国禁止高学历人才倒卷,强调学什么专业干什么活,这种严格的职业划分确实有其合理性。从德国的用人理念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发挥价值,避免高学历人才去抢占低学历人才的工作岗位,从而保证社会各层次人才的合理分布。
例如,研究生不能卖菜、本科毕业后不能杀猪等行为被禁止,这是因为德国认为高学历人才应该在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发挥作用。劳动局不批准不符合学历价值的工作,也是为了确保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德国各行业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然而,这种严格的职业划分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选择可能会受到限制,他们可能无法在一些非专业领域尝试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高学历人才来说,如果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发现自己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可能会陷入困境。
总之,德国高学历不能干低学历双元制工作的规定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德国或许需要在保持职业专业性的同时,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和灵活性。
疫情下德国双元制教育失衡,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加剧,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减少,学术型大学生人数增加,职业培训和高效教育间不平衡状态加强。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新签订的职业培训合同数量远低于疫情前。德国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IAB)最新数据表明,自 2016 年以来,具备培训资格的企业比例在 2021 年降至 38%,即使在新冠疫情之前这一水平也仅为 55%。同时,41% 的企业认为职业培训申请者的质量有所下降。为覆盖更多年轻人,近半企业在学校资格等方面有所放松,但仍难以改变职业培训人数减少的趋势。例如,2020 年共达成 46.57 万份培训合同,数量再创历史新低。2021 年虽同比略增 0.3%(46.71 万),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到 2020 年底,学徒只有 129 万人,比 20 年前减少了约 40 万人。在手工业领域,约有 36 万名学徒,比 20 年前减少 40%。
与职业培训的负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繁荣。自 2000 年以来,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 177 万增加到 295 万,彼时只有 1/3 的学生决定读大学,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 1/2。越来越多年轻人渴望上大学,哪怕是没有市场需求或已经人满为患的专业。
职业培训和高效教育间的不平衡状态或进一步加强。培训人员的减少加剧了德国工匠和护士等熟练工人的短缺。例如,2020 至 2021 年期间,平均缺少 1.7 万多名老年护理和 1.4 万多名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金属和电气等传统培训职业领域也存在很大缺口。尽管在这些领域通过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通常能获得比在学习某些课程后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年轻人仍倾向于选择学术型大学教育,导致职业培训和高效教育间的不平衡状态持续加剧。
德国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不看学历看技能证书,以就业为导向。在德国,想要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就必须要接受系统的培养,这个 “培养” 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例如,学生完成双元制培训后,由德国手工业及工商业协会筹办考试,通过考试后即获得 IHK/HWK 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学生从事的职业隶属于手工业及工商业大类时,是工作的必要条件。
双元制职业教育向上的道路是畅通的,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提升参加毕业会考,用会考成绩申请德国大学。这体现了双元制与高等教育的贯通性。例如,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职业学院(或双元制大学),将双元制的合作学校从高中教育层次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二是在已有高等学校中引进企业与高校共建的双元制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又获得实际工作技能,还确保获得具体资格。
在观念上,德国亲学历现象愈加凸显,这给双元制职业教育带来挑战。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学术型大学教育,认为学历是工作的 “敲门砖”。在实践中,双元制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合作企业类型相对单一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使得双元制与学历的关系更加复杂。例如,一些高学历人才可能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够高,而一些低学历人才又可能因为双元制的工作限制而无法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之,德国双元制工作与学历的关系既有着独特的优势,也面临着观念和实践上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平衡双元制与学历的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更多德国技术工签、护士护理就业、中德合作办学、德国留学、海外技能认证、日本留学,日本就业、韩国留学、韩国就业的咨询与服务资讯扫描二维码免费或拨打初始人生热线电话1500114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