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初始人生小编整理发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资讯持续更新,如需更多德国护士、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工签,日韩就业、德语、日语、韩语0基础学习培训等资讯扫描右边的客服二维码获取,初始人生实时提供咨询服务。
德国育儿福利的确丰富多样,为父母们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和时间保障。
生育补贴方面,德国政府为鼓励生育可谓下足了功夫。生一个孩子,家庭可获得高额的生育补贴,如据相关报道,德国生一个孩子奖励可达 60 万人民币左右。这一补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出生带来的经济压力。
育儿假及补助金也十分诱人。父母金分为多种类型,基本父母金可弥补父母照顾孩子时的收入不足,金额在 300 至 1800 欧元不等,家中有多个孩子或双胞胎,父母金会更高。ElterngeldPlus 是父母金的延长版,重返兼职工作的父母可获得更高补贴,每月大约 150 到 900 欧元。此外,还有伴侣奖金,鼓励夫妻共同分担家庭和工作。育儿假方面,父母双方最多有 36 个月的育儿时间,且在育儿假期间受到不被解雇的保护。
儿童福利津贴也种类繁多。儿童金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所有家庭都可获得,每个孩子每月最多可获得 250 欧元,18 岁以下、25 岁以下接受教育及 21 岁以下失业的孩子都有资格领取。子女津贴则是支持单亲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每个孩子每月最多获得 250 欧元。儿童补助金最高为每个孩子每月 185 欧元,为低收入家庭避免儿童贫困提供了财政支持。同时,还有儿童免税额,对于一些父母来说,孩子的免税额比儿童金更有价值,今年一个孩子的免税额为 6024 欧元。
这些丰厚的育儿福利,让德国的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经济压力大大减轻,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物质保障。
在德国,怀孕的职场女性权益备受重视。根据德国政策,怀孕女性可以请 14 周的产假,包括产前 6 周和产后 8 周,且产假期间可以领全薪。如果遇到早产、多胞胎等情况,产后休假时间可延长至 12 周。对于职场中的怀孕女性来说,如果工作上碰到可能对胎儿造成风险的事情,例如搭飞机出差等,都可以要求所在企业排开。德国人的观念是 “身体健康优先”,因此怀孕或生病的时候,只要持有医生证明,就可以放心请假。比如,一位护士朋友在怀孕初期就获准请假,最后一共请了好 4 个月的产假。
在德国,育儿假可由父母共同分配,十分灵活。父母可以一起请 14 个月的育儿假,在请育儿假期间,政府会根据父母的薪资水平发放育儿补助金,也就是 “父母养育补助金”,每个人一个月 300 - 1800 欧,且不用缴纳任何税。育儿补助金可以根据父母的需求来调整金额和领取时间,例如有些人会选择育儿补助金金额减半、但是可领 28 个月。不过,德国每个地区的资源和文化不同,也会影响父母的育儿安排。有些地区幼儿园的名额比较少,可能等育儿假请完了都还排不到;如果没有排到幼儿园,父母就要另外想办法,例如请无补助金的育儿假。在文化方面,德国部分比较保守的地区还是有 “男主外、女主内” 的封建思想观念,因此偏好女性请假在家照顾小孩,而不是男性。但总体而言,德国的育儿假政策为职场父母提供了更多照顾孩子的时间选择。
在德国,有这样一种 “不打扰” 的教育方式深入人心。就拿孩子吃手指这件小事来说,德国父母与其他国家的父母做法截然不同。当孩子有吃手指的动作之前,德国父母会进行纠正,而不是在孩子吃手指的时候严厉制止。这种不打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德国父母认为,有秩序就该遵守,没有就建立新秩序来遵守,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比如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耐心得到培养;轮到自己时,则全身心、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规则,不被无端打扰,从而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德国在培养孩子专注力方面可谓多管齐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家庭方面,德国父母从不打扰孩子做的事情。例如从小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慢慢收拾自己的房间,允许孩子单独做手工、玩拼图或者剪纸。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专注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校方面,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培养孩子专心的习惯。小学基本前两年,老师会花很多心思培养孩子们正确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数字和字母的标准写法、作业的清晰分类、作业本的要求等,都要求很严格。同时,强调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专心做作业,作业做好再去玩。如果孩子不专心或者一面写作业一面玩,家长和老师都会帮孩子纠正。
在社会方面,所有的餐厅、诊所、银行等场所,都会提供让孩子们安静看书或画画的角落或者房间。每个陌生人也都比较遵守公共规则,例如孩子如果实在太吵,父母也不阻止的话,周围的人就会有人来给孩子 “补课”。孩子在路上要专心走路和骑车,在餐厅要安静认真吃饭,在医院或银行要耐心等待等。不仅是父母的要求,更是公共场所的要求,孩子从小就被提醒。
此外,孩子如果有兴趣,可以参加各种课外学习,例如足球、芭蕾、跆拳道、网球或者音乐乐器等,孩子都会成系统地学习晋级并得到家长的多年支持。社会各种组织也经常组织相应活动,鼓励并帮助孩子坚持自己的多年爱好和特长的建立和学习。
德国在培养孩子专注力方面的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专注的环境,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德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育儿的重要一环。德国妈妈深知让孩子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她们通过让孩子做家务、参加磨难营、不吃饭就挨饿等方式,培养孩子勤劳、独立的品格。
许多中国家庭觉得孩子年纪小,在生活上的一些简单事情都包办,而德国妈妈则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小孩子放学后,要第一时间进厨房帮忙洗菜、搞卫生,如果孩子撒娇或者发脾气不肯做,德国妈妈就会 “狠心” 地把孩子赶出厨房,并且当天的晚餐也不会给孩子准备。德国妈妈认为,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如果孩子不帮忙,他们就永远长不大,会养成依赖心理。所以,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就从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开始。
送孩子去 “磨难营” 也是德国妈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方式。德国妈妈通常会送孩子去磨难营三天,让孩子接受社会的磨难更多,这样教孩子坚强。在德国妈妈的思想里,让孩子参加磨难营,是希望让他们在集体中学会友爱,在艰苦中体会坚强,在坚持中品尝成功,在失去中感受拥有,在得到中学会惜福。
不吃饭就挨饿也是德国妈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德国妈妈说一就一,只要孩子发脾气不吃饭,立刻把东西收拾干净,孩子就算饿了,也不会再煮东西给他吃。在德国妈妈心目中,只要孩子尝试到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承担后果,孩子就会如何避免下次犯错。
从宝宝睡眠训练、饮食控制、生活早教等方面,德国宝妈展现出科学带娃的原则,不溺爱孩子。
在宝宝睡眠训练方面,世卫组织表明 6 周过后的宝宝,睡眠质量直接关乎到生长质量。当中国家庭还沦陷为全家轮番上阵哄新生儿睡觉的阶段,德国宝妈已经开始对宝宝做睡眠训练了,让宝宝一到 “睡点” 就能养成自主入睡的习惯。德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清晰,宝宝一出生就有自己的儿童房,父母有尽早让宝宝独立入睡的强烈意愿。德国孩子基本在 1~2 岁能做到在自己的房间独立入睡,不需要陪睡、奶睡、抱睡。
在饮食控制方面,德国宝妈从小注重给孩子营养均衡的饮食,讲究辅食的多样性,每顿根据宝宝年龄控制好进食的量,少食多餐不让宝宝积食。而中国式带娃中永远流行着 “奶奶觉得你饿”“妈妈觉得你饿” 了,要让孩子自己觉得饿而养成自主进食的习惯。
在生活早教方面,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德国人几乎包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这与德国宝妈重视生活早教密不可分。在生活中她们非常重视每个细节,这些都是对孩子最好的早教。德国社会、学校和家庭极其重视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德国人信奉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途径”。特别是孩子在 0 - 6 岁的教育,重在培养生活技能,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德国社会非常注重对孩子公德心的培养。在德国,有很多与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在德国的学校里,老师会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种族教育,告诉孩子们不能对和自己肤色、发色不一样的人种抱有偏见。如果有孩子出口伤害其他民族或群体,用词不友善,态度里含着偏见与歧视,老师会严肃批评。这种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德国社会还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例如,在德国的公共场所,孩子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明确地写在了他们的校规班规里,没有大话套话,都是一条条具体的行为准则,比如说下雪不许打雪仗,怕滋生暴力倾向和发生暴力事件。在德国莱比锡就发生过成年人因为好玩打雪仗,而最后演变为打群架的恶性事件,所以德国社会非常重视对孩子公德心的培养,避免孩子在公共场所发生暴力事件。
德国社会为孩子提供了安静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 1.7 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在德国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德国不主张 “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
德国的药店免费提供一种针对小孩子的科普杂志,每两周一期,内容丰富多彩,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深受孩子喜爱。杂志里每期都会介绍一种动物的特性,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科普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比如说如何与大自然和动物友好相处,如何爱护环境,如何与小伙伴一起变得强大等等。
德国的餐厅、诊所、银行等场所,都会提供让孩子们安静看书或画画的角落或者房间。每个人都比较遵守公共规则,当出现孩子太吵,父母也不加以阻止的情况,周围会有人来给孩子 “补课”!孩子在路上要专心走路和骑车,在餐厅要安静认真吃饭,在医院或银行要耐心等待等,不仅是父母的要求,更是公共场所的要求。
德国社会为孩子提供的安静阅读和学习环境,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阅读和学习中不断成长。
尽管德国拥有丰厚的育儿福利,但育儿依然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首先,育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有育儿假和各种津贴,父母也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照顾婴儿的日常起居、陪伴孩子成长、教育孩子等任务都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努力。
然而,德国的育儿福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育儿带来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女性的生育意愿。正如数据显示,德国联邦统计局调查报告表明,1937 年出生的德国女性未生育子女者占 11%,1967 年出生的女性中无子女率则高达 21%,但随着育儿福利的不断改善,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出生的女性中,无子女率趋于稳定。在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群体中,无子女率甚至有所下降,2012 年该群体中 40 至 44 岁女性无子女率为 28%,本次统计中这一年龄段女性无子女率下降到 25%。
育儿福利使得女性更容易实现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例如,育儿假期间政府发放的补助金,让父母在暂停工作照顾孩子时也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同时,大力建设接收 3 岁以下幼儿的托儿机构以及向未享受托儿机构服务的父母提供托儿津贴等措施,为女性重返职场提供了便利。
此外,德国的育儿福利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德国长期以来受低生育率问题困扰的现状,减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德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提高生育率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良好的育儿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出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下一代,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德国的育儿福利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育儿带来的生活变化,但在提高女性生育意愿、促进家庭和谐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多德国技术工签、护士护理就业、中德合作办学、德国留学、海外技能认证、日本留学,日本就业、韩国留学、韩国就业的咨询与服务资讯扫描二维码免费或拨打初始人生热线电话15001149518